金年会登录手机

首页 > 企业文化 > 企业风采

东方文化坐标 ——感悟饶宗颐
发布时间:2018-12-04

公司纪委 苏石荣

因为自己是潮汕人,也因为有人把他比作苏东坡,所以很早就知道饶宗颐,从《饶宗颐学记》、《文化之旅》到《选堂清谈录》等有关饶宗颐的文字,我都曾经认真拜读,并做读书笔记和卡片。2018年2月6日,农历新年到来前101岁的国学大师饶宗颐辞世因了这个缘故,我又再一次拿起陈韩曦的《饶宗颐东方文化坐标》。

饶宗颐的故事颇具传奇色彩初中休学,依靠自学,学贯中西。从甲骨到莫高窟,从梵文、希腊楔形文,到楚汉简帛,他无一不晓。钱钟书说他是“旷世奇才”,季羡林称他是“心目中的大师”,法国汉学家称赞他是“全欧洲汉学界的老师,当代伟大的汉学家”。

1917年,饶宗颐出生在广东潮州。他的父亲饶锷在家乡建起了潮州最大的藏书楼“天啸楼”。饶家家学深厚的父亲希望他能师法宋五子之首周敦颐所以给他起名“饶宗颐”,母亲在他两岁时过世,父亲在生活的沉闷中,训练他诗、填词、写字、画画。到了14岁,他从初中退学,回到天啸楼的十万藏书里自学。16岁时,他完成了《潮州艺文志》,震惊广东学界。1935年,他应中山大学邹鲁校长之邀,受聘担任中山大学广东通志馆专志艺文纂修时年不到19岁。

1949年,留居香港,潜心学术研究。在香港,他在大学任教,主讲诗经、楚辞、诗赋。之后,他先后前往日本考证甲骨文,再到法国研究敦煌遗迹,赴印度研究梵文。研究的视野也从早期的地方史,转变为中国史,继而扩大到印度、西亚以至人类文明史。饶宗颐的研究范围涵盖上古史、甲骨学、敦煌学、经学、宗教学、史学等十三大门类。从莫高窟,到马王堆,再到曾侯乙编钟、云梦秦简,都曾集中他的目光。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国内学者中断研究时,饶宗颐在巴黎国家图书馆和大英博物馆开始接触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物。他发现了敦煌千佛洞的道教宝典《想尔注》并于1956年发表了他的第一部“敦煌学”著作《敦煌本老子想尔注校笺》,奠定了饶宗颐在敦煌学研究领域的重要地位。1959年,《殷代贞卜人物通考》全面展现了殷代历史的面貌,在中外学术界影响巨大。1962年,法国法兰西汉学院将被誉为“西方汉学的诺贝尔奖”儒莲汉学奖颁给了饶宗颐。饶宗颐在1970年代完成的《敦煌白画》,敦煌的绘画、书法、乐谱,都做了系统研究。

1980年秋天,饶宗颐受邀到成都出席第三届古文字学术年会。会后,他自己三十年没有回,很想去各地走走,了解不同城市的历史文化,便自费安排了出行计划。广东省高教局派出的随行人员,一路陪同。两人从成都出发,一路坐火车往青海、陕西、河南等地,三个月内共停留11个省市,考察33家博物馆。那段时间,饶宗颐给每家博物馆发文书、电话,请求近距离了解当地的文物文献,有时候为了感受和了解一件文物,他能站着观察近一小时。以前只能看到书里介绍,此次亲眼所见,非常激动。”这些经历,使饶宗颐在1978年退休之后发表的文章,比退休前还要多。空前广袤的治学领域和求索历史,使得学者评价他:“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

饶宗颐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不磨”,就是“不朽”的意思。中国人讲“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德”是第一,然后立功、立言。“自在心”是在不朽中坚持自己的信念,用现在的话讲,是独立的精神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没有独立精神,但在饶宗颐身上,我们不仅看到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而且是发扬光大了的,这让我们仰望他。

媒体上,他银眉鹤发,清瘦机敏。天气冷一些的时候,饶先生喜欢带一条颜色艳丽的围巾。出席活动时,做得最多的动作,是一双手压在胸前的围巾上,频频抱拳回礼。这个动作很潮州,很优雅,让我喜欢并膜拜。生活里,饶宗颐达观,有童趣。时代飞速发展,多少的急功近利,多少的诱惑,但饶老依然保持童心、童趣,不忘初心,这让我们惭愧。我们与大师岂止只是年龄的差距?分明是时代的差距,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差距。他让我们高山仰止!

年近百岁时,不断有人咨询养生法宝,他挂在嘴边的话是,“我每天坐在葫芦里。”他引用明代诗人余善的诗句“一壶天地小于瓜”,清静达观,身心愉悦,自然就长寿。他还葆有潮州的饮茶习惯。他说,“咖啡是刺激性的东西,属于冲动文化。茶是冷静的、理性的,属于和的文化。中国的茶文化讲究一个‘定’字。‘定’就是心力高度的集中,内心安宁,才能实现心‘定’。”这一切,无不透露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对我们深刻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文化自信,以及“和合团结”的上合组织形成的“上海精神”,倡导的“一带一路”建设,都是鲜活的教材,蕴含了中国文化的智慧,体现了中国方案的魅力。

饶宗颐曾说过,自己是一个被求知欲吞没的人。“每一个问题我要追到底而且一定打破锅问到底,不同的学问都要弄一个明白。这何尝不是现如今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执着,学懂弄通的活生生体现。饶宗颐的人生哲学,执着追求,是他被尊为一代国学大师最重要的原因。二十多年前,学界都知饶宗颐的学术成就,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书画精湛。随着年岁日长,他的书画作品被人们解读为“精到的文人画作”。“他的学问和艺术交流得很好,有一个艺术家的童心来探索学问,又有一个学问家的深度来加强艺术。”他谦逊说,在做学问上,自己不过是用平常心“守株待兔”。“我们一般的人是太急功近利,老是想抓几只兔子,积极追的人未必能够找到兔子。我就靠在树底下,当有兔子过来的时候,我就扑上去,我这一辈子也不过就抓住几只兔子而已。”对自己如此大的成就居然这般轻描淡写,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虚怀若谷的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充满情趣的人,一个接地气的人。这同时又给人以启示,所谓:“有心栽花花不放,无心插柳柳成荫”是需要耐心,需要恒心,需要定力,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也!

见过饶宗颐的人,都对他讲话经常在潮州话、粤语、普通话之间切换,印象深刻。此外,他还精通英、法、日、德、印度6国语言,对古梵文、古巴比伦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我的心得是,首先不要自我设限,保持广泛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如我年轻时先做方志学和地方史,以家乡潮州为研究对象。从考古一直到文学、戏曲、陶瓷等都做,特别注重不同领域间的关联性问题,这样慢慢就越做越通了。这就是是融会贯通,使我们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凡事从小做起,不好高骛远,咬定青山不放松,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终成事业。

饶宗颐以“辛苦待舂锄”来描述自己的学术生涯他把自己比做农夫,大师还真的是“农夫”!他为我们生产了无数的精神食粮,让我们能在中华文化的盛宴中尽享“饕餮大餐”。

大师已远去,但分明觉得他依然还在,在香江,在塞纳河,在他故园的韩江,浪花中似乎总有他深情的浅吟低唱。又有时,在西苑的某一间小屋,依稀飘出的古琴旋律,让我产生了时空幻觉,星空下,点点繁星中,那颗分外明亮的“饶宗颐星”,活脱脱幻化出的是大师本人手抚那张曾是北宋郭之所藏的“万壑松”古琴的影像,指间轻拨,天籁之音如高山流水,亦师亦友亦长辈地娓娓道来,琴声与琴声交相辉映,是心灵的唱和、知音的倾诉。大师永远在心中!


XML 地图